Saturday, May 28, 2011

Jemmerblog #03 - Why Strida?


Why Strida?

第一次做車主,到網上搜尋資料,看到有關Strida的資料
網民#1 -輪徑太小,走不遠,很辛苦
網民#2 -沒有變速,不能上斜
網民#3 -車頭很撩,不好操控,翻車太易
網民#4 -部件太專,改車麻煩
。。。。。 後來,朋友A說:一直在用,很暢快,要不來我家試試車吧!
車沒有試,但入手Strida的心已定下來,要買!因為我清楚我的需要。。
機能對我來講,並不是大前提,問題是,市面上沒有多小摺疊單車可以配皮具裝飾能比Strida來的好看(當然,用兩至三倍價錢買部Brompton更好看,但。。。)作為業餘搵老襯皮具師的我,這點很重要!
改車嘛,Strida的設計,並沒有什麼可以壞,容易打理,鋁合金+塑料,沒有部件會生鏽,以皮帶代替傳統單車鍊,無須清潔或加油,而且因為沒有變速所以也避免了甩鍊,不會讓人弄得一手一腳的油污。結構簡單,原本就以是絕配,其實也沒什麼好改。
車速的問題,我不是賽車手,只想輕輕鬆鬆去享受單車樂趣,做些不太操勞的運動,更快的車我也只會慢溜(其實時速20-30公里也不算慢吧?);而以單車作為運動工具的話,其實跟車速快慢是沒關係的,我明白持續的運動比間中來爆一次車更有效率。
Strida很輕腳,不需很用力踏,變速便相對沒那麼重要,遊走於公路或者單車徑,更多段的變速,我可能也只用一檔,一般遇到的斜路難不到它,大不了便落車推,帶住Strida乘搭交通公具更不成問題;對了!摺疊後成長條形,推行非常方便,直立擺放在外面不會阻礙他人,放在家也非常慳位,這就正是當初Strida吸引我的原因,有朋友甚至乾趣將它置於廳中心作為擺設,還說是他家裡最優美的裝飾品!
這些都是我為Strida著迷的原因,亦因此我入手Strida MK1 replica 2 而棄較新款的5系或LT 簡約的三角形車架配上塑料部件,遠遠望見已能一眼認出。。
  單車,沒有比Strida更簡潔的了。事實上,我發現每次出車時,由家裡出發到搭車,到目的地,到行車沿途都時注目度其高(每次也有彩藍x粉紅Strida mini跟我同行也是其中原因吧!XD ,當然在單車愛好者眼中,我每次路上碰見的BirdyBromptonAlex Moulton 等等吸引得多, Strida車友外, 每次跟我搭訕的大多是對單車沒有認識的人, 如我的街坊s 港鐵內路人甲乙&丙等等,最有趣一次,是一位地盤散工姐姐,看到我停在路旁休息,過來搭訕。。
姐姐:你呢部咁左擺右擺,係咪好方便架?
Jemmer :(。。。其實唔明佢問咩。。。)係架,摺得埋好方便架!
姐姐: 咁幾錢呀?
Jemmer 稍貴啦。。。
姐姐 :咁即係幾錢呀?
Jemmer :四千蚊。。
姐姐:嘩,我成個月人工呀(但面無懼色!)
Jemmer :摺埋佢比你睇呀啦?
*苦練10秒摺合/開車終於有機會表演!!*
姐姐:嘩,好方便,又真係好慳位啵,咁就唔貴啦!!可以唸唸。。唔。。。
然後很滿意地轉身繼續埋頭工作。
這就正正印証了設計師Mark Sander的功力! 
最多人投訴的,應該就是操控問題,我在網上看到的,很多投訴者其實本身沒有親身試過Strida,都是道聽途說的。。 餘下的,其實都是誤會了Strida的設計定位-大多數單車,都是採用較為前傾的騎行姿勢,但Strida的設計是讓人可以座直身體,讓騎行者可以更輕鬆;一但習慣了重心較後的坐姿,車就自然地穩定下來。

後話:
政府近年經常出錢出力"宣傳"藍天,減排,低碳,環保等等,但似乎只係"宣傳限定", 實際上看不到做過任何有效方案去達標.. "鼓勵"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是需要一定配套, 只是鼓勵是沒有任何作用的(例如鼓勵垃圾分類鼓了這麽多年, 十年前講的配套問題, 今時今日仍然無變過!!)
我在愛死了的日本關西旅遊時, 所到之處都不乏自行車道多半在行人道上劃出部份供單車使用,  甚至斑馬線上也有自行車專用道 (其實日本,台灣甚至世界各地也有很多類似配套, 政府不是很喜歡參考外國嗎?)
香港如果可以做好些單車配套, 我肯定很多人也願意以單車代步, 那不是更能達到低碳綠色生活嗎? 那不是比免強辦亞運奧運更能鼓勵全民運動嗎?

To be continue…. XD
Text and photo by Jemmer
Facebook ID : Jemmerworks




Saturday, May 7, 2011

Jemmerlog#02 - Konica Hexar



第一次聽說有關Konica Hexar, 應該是從某大Rangefinder相機網頁看到有關文章, 當時剛剛玩Rangefinder的我不以為然, 那時Konica對我來講只是菲林, 影印機, 和一些平價但玩味重的傻瓜機, 也想過找部Big Mini玩玩, 想著可以拍得像Hiromix, !

多年後, 朋友K入手了一部, 奉若神明, 但就是討厭它只有1/250秒的最高快門, ISO400白天拍不了大光圈, ISO100晚間又太慢,買了! 又過一陣子, 朋友L又入手一部, 借了給我, 條件是幫忙為它解除封印~ 開通給封住了的Silent Mode, 拍了幾圈菲林, 感覺良好, 是一台讓人用得很舒暢的自動相機, 但仍然沉迷DSLR, 又擁有Contax G1和好幾部傻瓜機的我, 總是提不起興趣入手, 也認同朋友K,有點高不成低不就..

又幾年後, 已放棄DSLR, G1已換成Leica M4-2, 再換成M2, 又開始拍拍Rolleiflex, 可能出外公幹之外, 去旅遊也多了, 帶的相機一次比一次小, 漸漸發現我追求的已不再是相機的機能, 而是想輕輕鬆鬆的享受拍攝, 只想要些簡簡單單的相機, 然後, 某日於大阪浪蕩時, 再遇到了它!

因為價錢太好, 原意是買下來玩玩再轉手, 就算不賺錢, 讓朋友們中中毒也好(keke) !, 離開相機鋪, 已經背著Pentax67, Mamiya Super23, M2 Rolleiflex的我(!!) 還可以輕輕鬆鬆的邊走邊入菲林, 到商場門口時已經拿著它到處拍了(感覺到它有多方便吧?)

回家後看著拍出來的RVP F (其實我很討厭這菲林!), 突然發現, 之前對Hexar的印象, 不是相機的問題, 而是我本身未能駕馭, 還未預備好去享受這部相機! 這次拍攝與之前試用時最大的分別, 是我不再理會技術上的問題, 不再硬要使用A M mode, 一直只用P mode全自動模式, 讓我可以更專心去構圖和捕捉影像, 心情輕鬆了, 自然得心應手吧!

關於Hexar的鏡頭, 我不多說, 它足夠令我放棄Leica, 這顆35mmf2鏡頭竟然可以將我討厭的RVP F也變得好看, 這說明了這鏡頭的反差和成像顏色也很中肯, 銳度也不過份得讓人覺的刺眼, 無論拍黑白或者彩色也很合用; 事實我也真的因為有了它而賣掉我的M2, (現在手上的M3是另一個故事…XD), 那還有什麼原因令人愛死這小相機呢?
-       說是小相機, 其實體積不小, Leica M差不多, 還多了個Grip, 當然一機一鏡計, Hexar輕了一半有多! 但拿在手裡, 總是很舒服
-       鏡頭上已有內置遮光罩, 不會掉!
-       A, M P mode, +/- EV
-       沒有內置閃燈, 不需要常常記住關掉它, 我根本就不用閃燈!!
-       超光和超大對焦屏, 雖說是自動對焦, 但對焦屏又大又光(Leica M更光更清!) 總是讓人舒暢, Contax G1的日子, 每次舉機後總要移來移去來找尋那微型對焦屏….
-       , 靜得常常按兩次快門! 第一代Hexar有一個叫Silent mode的設定, 開啟後過片摩打會行得較慢來減低噪音, 一般在室外或者公眾場所是聽不到快門及過片聲的, 剛入手時開了Silent mode因為聽不到過片, 經常每幅照片拍兩三次, 從此不再使用Silent mode. Hexar後來的生產都取消了Silent mode (銀色機身的那些), 當然如上文提過, 是可以解除封印來開動Silent Mode, 但其實Hexar在正常模式下已經是靜得過份!
-       之前題過很多人不滿它的最高快門只有1/250, 其實, 一般於城市裡晚間使用ISO100, f21/8秒快門, 最大部份情形已經很夠用, 用高速菲林是有點浪費了這顆鏡頭, 1/8快門對很多人來講是天方夜譚, 但記住這是一部旁軸相機, 並沒有反光鏡帶來的震動, 正確地持機拍攝, 1/8秒是很容易的事!
很多遊走於LeicaContax G之間的影友, 都一直談論希望有一部Contax G機能但又有Leica M鏡的成像和靜快門, 我認為, Hexar就是這樣的一部相機吧!

: 為了區分後來生產的Hexar RF, 現在人們都叫HexarHexar AF



Analog : Jemmerlog #01 Ricoh R1





提到analog, 好多朋友很自然聯想到analogue photography, 事實上, 我也愛以菲林拍攝, 甚至可以說我比較喜歡用菲林拍攝. 攝影之外, 很多我愛的事物也偏向analog (,我家電視還沒有機頂盒, 可以的話, 我會在家裝個撥輪電話..)


關於菲林拍攝..

 我並非傳統拍攝死硬派, 玩菲林相機也不全因為畫質因素, 機械機, 便攝機, 玩具機我都來者不拒, 享受的, 是每部相機帶來的不同樂趣, 配搭不同菲林又帶來不同效果, 同沖晒店鋪與不同師傅沖洗又有不同結果, 變數很多, 太多, 樂趣, 就來自這些變數…


相機嘛, 對我來講, 世上沒有最好的, 每部機都有各自的特點, 平有平玩, 每部都可以很好玩, 但我的原則是, 買回來的相機沒有每天給帶在身邊的, 多好也沒有用! 符合這個原則的, 又方便每天帶著的, 理所當然就是便攝相機吧!
我擁有過的便攝機中, 印象最深, 最滿意的, 就是Ricoh R1.

 簡單一句形容,借用台灣影友們愛用的一句, 就是便宜又大碗!”


當初選這部機, 是中了GR1的毒, 買不起, 發現了這部有趣的小相機. 不要小看這便宜又簡單的小相機, 沒有它的成功, 便沒有GR系的出現. 30mm的鏡頭, 其他品牌不多. 知怎的28mm對我來講總是拍得太多, 35mm 又拍的太小, 所以30mm, 感覺剛剛好.

 便攝相機中有慢速閃燈同步, 很小有吧? (雖然我從不使用閃燈功能), Snap shot mode  Ricoh 的指定功能, 但這些功能到了這時代, 已無甚特別.


最吸引我又好玩的, 反而就是它的Panorama mode 很多機都有這功能吧?
, R1跟其他有很大不同!!

 它的Panorama功能撥桿有三段, 分別為
1. 30mm全幅 (Normal),
2. 30mm Pano (P) 啟動上下蔽屏做成Pano效果
3. 24mm Pano (Wide P) 

24mm Pano啟動時, 有上下蔽屏外, 鏡頭後組會給自動加上多一個鏡組, 原本30mm f/3.5鏡頭會變身成為24mm f/8.  但真正好玩的, 還未上場.

Pano mode下啟動機身內的這個蔽屏, 只要用小卡紙(如菲林盒的一小角)卡住, 你就擁有一部24mm鏡頭全自動曝光的便攝機!! 雖然只有f/8光圈, 但配上ISO400(甚至Natura1600), 光圈不是問題.
曾經每年因工出差十數次的我, 就是靠這個小相機陪伴著週遊東南亞, 拍下不小風景, 賣走了, 只因相機太多, 早前狠狠的只留下有sentimental value的相機(為數也不:P). 玩機來講,我從不翻炒, Ricoh R1,是暫時唯一我會想再次收下的相機.


那當然, 這小相機並不完美, 例如自動閃燈, 須每次手動關掉這功能, 但拍了一兩卷菲林後已習慣下來, 每次開機會自動自覺很順手地按下閃燈鍵將閃燈關掉.




這相機讓我學會兩件事


1/ 用好你的工具比工具來的重要 ~ 拍不好照片不要怪相機不好, 只有不濟的攝影師,沒有不好的相機.


2/ 相片的內容, 比鏡頭質數, 機身功能都重要 ~ 這小相機讓我得心應手, 我用它也拍下很多很滿意的照片, 光圈多大, 鏡頭銳利與否對我已不再重要 :


攝影不是競賽,應該好好享受!